子宫内膜息肉¶
定义¶
子宫内膜息肉(endometrial polyps,EPs)是一种局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过度生长,被覆上皮并突出于周围子宫内膜的良性增生性病变[^1]。因部分子宫内膜息肉无症状,故缺乏实际人群患病率及发病率相关数据。基于目前研究,估计育龄期、围绝经期及绝经后人群总体患病率为7.8%~ 34.9%,子宫内膜息肉分别占绝经前、绝经后异常子宫出 血的10%~40%和10.1~38.0%1 2。
分类¶
根据子宫内膜息肉发病机制及病理学特征可分为非功能性息肉、功能性息肉、腺肌瘤样息肉、他莫昔芬相关性息肉、绝经后息肉、子宫内膜-子宫颈管内膜息肉(也称为混合性息肉)。
病因¶
子宫内膜息肉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,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:
-
激素水平: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刺激子宫内膜过度生长,形成息肉。
-
炎症:子宫内膜的慢性炎症可能与息肉的形成有关。
-
遗传因素:遗传可能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中起作用。
-
其他因素:高血压、肥胖和服用他莫昔芬等药物可能增加患子宫内膜息肉的风险。3
临床表现¶
症状¶
异常子宫出血¶
是子宫内膜息肉最常见的症状。绝经前女性可表现为经期延长、经量增多、月经间期出血、性交后出血、子宫不规则出血等。绝经后女性可表现为绝经后出血。
不孕及妊娠失败¶
子宫内膜息肉可导致不孕、复发性流产及反复种植失败。原发及继发不孕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3.8%~38.5%和1.8%~17% 。复发性流产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检出率可高达15%~50% 。
腹痛或阴道流液¶
少部分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表现为盆腔痛,可能与子宫内膜息肉刺激子宫收缩有关,占子宫内膜息肉的1.9%。另有2.2%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表现为阴道流液。
体征¶
妇科检查:若未合并其他疾病往往无异常发现;若患者合并子宫腺肌病、子宫内膜异位症,可触及子宫增大、宫骶韧带结节、附件区包块等相应体征;若息肉脱至子宫颈口,可见子宫颈口脱出的息肉样赘生物
诊断¶
-
经阴道超声(TVUS):通过阴道超声可以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形态,发现子宫内膜息肉。
-
CT及MRI:子宫内膜息肉在CT及MRI上无特异性影像特征,但在与其他宫腔内病变尤其是子宫内膜癌的鉴别方面有一定帮助。
-
宫腔镜检查: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,可以直接观察子宫腔内的息肉,并进行活检。
-
子宫内膜活检:通过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,可以确定息肉的性质,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。
治疗¶
期待治疗¶
-
对于无症状、无恶变高危因素、息肉直径<1cm的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,可观察随访 。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不建议期待治疗。
-
推荐 3~6 个月超声复检 1 次,若病情稳定,则可每年随诊1次,若息肉增大或出现症状则需要进一步 治疗。
药物治疗¶
- 孕激素类药物
常用药物有口服孕激素药物及LNG-IUS,可抑制子宫内膜生长,从而抑制子宫内膜息肉生长,且明显减少月经量,同时治疗子宫内膜增生。 对于近期无生育要求的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采用LNG-IUS治疗,也可用于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。
- 口服避孕药
口服避孕药中的孕酮可对抗子宫内膜局部雌激素,使子宫内膜萎缩并周期性剥脱,抑制息肉的生长。
临床常用药物包括炔雌醇环丙孕酮片、去氧孕烯炔雌醇片、屈螺酮炔雌醇片等。
- 其他药物
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(GnRH-a)以及芳香化酶抑制剂。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较少,效果不肯定。
手术治疗¶
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。
-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
主要适用于绝经前有症状、合并不孕症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前、有恶变高危因素、息肉直径>1.5cm、复发性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及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。
- 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(TCRE)
绝经前无生育需求、伴有月经过多经息肉切除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,多次反复发作者,可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同时切除子宫内膜,同时切除基底层内膜,可有效控制月经过多,预防息肉复发。
- 子宫切除术
对于子宫内膜息肉反复发作且合并子宫内膜增生、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,无生育需求患者可充分知情同意后行子宫切除术。
- 刮宫术
刮宫术为非直视下操作,多数情况下刮除息肉不完整,且易损伤正常子宫内膜,目前已不推荐使用。
就医建议¶
-
及时就医:如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、月经量增多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明确诊断。
-
定期复查:对于已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,应定期复查,监测息肉的变化情况。
-
咨询医生:根据自身情况,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。
-
生育指导:计划怀孕的女性,如患有子宫内膜息肉,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进行治疗,以及治疗方式对生育的影响。
编写者: 颜妞 上传者: 张梓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