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经不是什么?¶
一、生理机制类误解¶
❌ 1. 月经不是“排毒” → 子宫内膜脱落是受激素控制的正常更新,并非清除“毒素”。人体的排毒器官是肝脏和肾脏。
❌ 2. 月经不是“肮脏的废血”,而是静脉血、子宫内膜组织、阴道分泌物等的混合物 → 经血是由血液、子宫内膜碎片和阴道分泌物组成,但并不“脏”;把经血视为污秽,是文化误解而非科学事实。
❌ 3. 月经不是越多越好 / 经血量大不代表气血足 → 正常月经量是每周期30-80mL。量过多反而可能提示疾病(如子宫肌瘤、血液病)。
❌ 4. 月经颜色不是越红越好 → 偏暗红是正常的;若鲜红、暗黑或灰褐若伴有异味、血块等,需关注是否异常。
❌ 5. 血块不是“血流太慢凝结的” → 恰恰相反:血流太快、抗凝机制来不及反应时,才更容易形成血块。
❌ 6. 绝经不是突然“某天不来了” → 是一个逐渐过程,常有经期紊乱、量变、间隔变等“围绝经期”过渡期表现。
二、身体健康与治疗观念类¶
❌ 7. 痛经不是需要“证明”的 → 疼痛是主观感受,不应被怀疑或轻视,更不需“验伤”式对待。
❌ 8. 痛经和其他月经不适不是“生完孩子就会好” → 这种说法没有普遍科学依据。部分人可能改善,部分则会加重或无变化。
❌ 9. 月经相关的不适不是“备孕的时候再治” → 越早干预,越能改善生活质量与长期生育健康;不能等到要孩子才重视。
❌ 10. 青春期月经不规律不是“发育期正常”就可以忽略 → 若超过初潮两年仍明显不规律,应关注是否内分泌问题,如多囊卵巢综合征。
❌ 11. 围绝经期的不规则出血、情绪波动、失眠等不是“自然老去就得忍” → 这些可以干预、改善,不应被忽视或当作“命”。
❌ 12. 月经不规律不是“正常”或“体质问题” → 经期不规律需要辨明原因,可能涉及内分泌紊乱、PCOS、多囊卵巢等问题,不能简单归结为“体质”或“个别现象”。
❌ 13. 少女月经不是越早来越好,越晚来越差 → 初潮时间与遗传、营养、生活方式有关。过早或过晚(<9岁或>16岁)需留意,但不应“一刀切”认为早来好。
❌ 14. 月经相关生活质量下降(如严重痛经、失眠、情绪波动)不是“忍忍就好” → 医学有手段,生活也该有尊重。忍耐不该是女性的默认选项。
三、文化语言与污名化问题¶
❌ 15. 月经不是“那个东西”“来那个了”“大姨妈” → 这些词源自避讳,强化了月经的羞耻感。我们应当鼓励正面直呼其名:“月经”。
❌ 16. 月经不是污秽的、尴尬的事 → 它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,不该成为笑话、讽刺或回避的话题。
❌ 17. 月经不是不该出现在公共视野的事 → 卫生巾广告不应“蓝色液体”;社会环境应提供包容如换巾空间、痛经假等。
❌ 18. 月经不是屎尿等同的“排泄物” → 月经的机制、成分、意义完全不同,不该被等同为排泄行为。
四、日常管理误区¶
❌ 19. 夜里一定要起夜换卫生巾不是每个人的常态 → 若经常夜间需更换,可能月经量过多,建议记录月经量,必要时就医。
❌ 20. 两小时内卫生巾就浸满并不普通 → 这属于**“过多月经”**(Menorrhagia)的表现,可能提示疾病。
❌ 21. 经期不是“必须静养”“不能洗头洗澡” → 干净、温水洗浴有助清洁,反而更健康。所谓“不能洗澡”是旧俗。
❌ 22. 经期不是不能运动、不能碰冷水、不能吃冰 → 因人而异。有些人会因寒冷导致宫缩加剧,但并非普遍规律,应以个人舒适为准。
五、情绪与社会期待误区¶
❌ 23. 经期不是“女性不理智、脾气差、不讲理”的证据 → 情绪波动可能存在,但用它来嘲笑、贬低女性是不尊重的表现。
❌ 24. 月经期间的情绪、痛感、专注力波动不是“装的” → PMS和PMDD是真实存在的医学状态,有相应干预方式,应被理解和包容。
六、月经与自我认同¶
❌ 25. 月经不是所有女性都会有的,也不是定义“女性”的标准 → 一些女性因手术、疾病、激素或性别认同等原因无月经。也有非女性的人有月经。月经异常者同样值得关爱。